中美高中国际化合作 各取精华共创教学新模式
2012年11月12日17:15腾讯教育
北雅茅斯学院等美国高中接受腾讯出国采访
腾讯出国:欢迎四位嘉宾,首先我想请问大家的是美国的高中是如何帮助中国的高中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的?
Jonathan Pratt:在我所在的福克斯克劳福特学院已经给每位学生和老师都配备了iPad。我们的学校现在已经可以把技术和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我现在也在给学生做一对一的实验课的教学,也在很多美国的高中,包括初中已经开始这样的实践了。今天听了前面很多人的讲话,我觉得中美高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有很多事情大家都会觉得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挑战,我们有我们的挑战。
我的想法是,能给中方的高中提出的建议是,我希望可以做一个技术上的,比如说用iPad来教学,怎么融合这样的技术到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当中。
Piet Lammert:我比较大的一个感受是,前面也听到了陶主席说我们要创造一个全球公民的概念,我们希望培养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只关注自己国家,关注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公民,而是一个具有全球国际视野的公民。另外一点,我觉得无论是中国的技术还是美国的技术,还是我们怎么去提高教学,我很感激的是,我们都发觉我们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分享的。首先双方都很愿意去学习对方好的东西,此外在某些地方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合作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当然不一定是说让学生变得聪明或者变得怎样,就是一个“全球公民”的概念,这是我所追求的。
腾讯出国:我们很感兴趣的是四位作为美国高中的教育工作者,你们眼中的中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包括中国的高中是什么样子的?
Jason Judd:我所在的MCI这个学校在美国也接收很多中国的学生。我对中国学生也有很多的了解,因为一直有中国学生到这个学校来学习。中国学生,就像我们大家知道的,学习很努力,并且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好,自己学习好,各方面都好,并且可以得到荣誉。我是一个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作为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带给中国学生的是,因为中国学生到美国之后,就会觉得我提出问题是不是可以呢?我说一些不同的意见是不是可以呢?我跟大家不一样是不是可以呢?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他是没有办法变成这样的人的,但他到美国之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觉得自己不一样会不会不可以?所以这样以来,我们在MCI的工作就是希望给中国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到美国的教育是怎样的,让他们慢慢适应美国这些学校的情况。
在我眼中,今天来到的这些高中,因为前面在PPT里面介绍了很多他们有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还有一些活动,包括一些素质课程,我觉得这些的确让我也看到了中国方面也在努力来做这些事情,来改变,给我们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教育。
腾讯出国:我知道四位这次来也是希望和中国的学校进行一些国际化的合作,我们都知道中美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美国比较成熟的课程能不能适合中国学生的需要?如果真的要合作的话,是不是也要进行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Brad Choy:这次来这边,的确也是学习到了中国高中的一些经验,我眼中的合作方式是,我希望学生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从我们这边知道,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他想要学习什么东西,而且学生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方面是有发言权的。并且我希望我们这样的合作或者是这样的沟通能够创造一个让双方教师、双方学生在一起的,让教师跟教师之间沟通,学生和学生之间沟通,有这样的一个模式,可以让中美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包括教育者可以在一起,了解彼此双方的需求。
对于学生来说,我觉得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比较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希望可以让学生变得主动去学习。这个可以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在未来几年肯定出现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就目前来说,有各种各样的信息,IT技术又很发达,所以其实很多信息都是共享的,每个人都可以从网上看到很多的信息。我提出的一个想法是,我们的合作和协作是双方需要保证一个好的质量的合作。这个合作,我们能共同创造一个模式,在这个合作模式中我们有很多的信息,我们可以筛选这些信息,把所有的信息汇总到那些最精华的部分,对于美方来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一些最精华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找到。
在这样的模式下,比如说我们在找一些共同的东西,跟中国高中有相同的东西和不同的东西,现在就是在看有没有相同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找一下,包括怎么做课程,包括怎么去教学,怎么让学生成功,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公民”的概念。所以我们现在都努力地希望可以在共性上面找到一个结合点。
我们希望筛选出来的核心的信息它们有是用的,能够被消化的,对美方的学生,对中方的学生都有用,都有好处。所以不光是现在在学习中能用得上,包括以后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也能用得上,并且让学生可以有能力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
(责任编辑:CF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