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以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
杨秀萍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1、站在国际化办学的战略高度,实施中外合作学本科教育新模式。2003年6月,沈阳师大国际商学院与美国堪萨斯富特海斯州立大学合作实施商学学士学位教育,实行学分互认的国际合作形式。获得美方学士学位需124个学分,其中42个学分由美方提供,美方派教师来华授课。其余82个学分由沈阳师大提供,美方承认。美方提供的42个学分亦为沈阳师大所接受。学生不需要出国,即可获得美国学位。招生形式为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和学院自主招生。统招生是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高考招生计划,以二批本段录取。学生可以选择修读沈阳师大学位,称“单学位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同时修读美国富特海斯州立大学与沈阳师大两个学士学位,称“双学位生”。自主招生的招生和管理办法为:根据高考成绩或学院单独组织的入学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学生学籍在美方注册,全日制本科,学分制教学,弹性学制3-6年,授予美方学位,称“单招生或美方学位生”。修读美方学位的学生,可以采取“4+0”模式在本土获得美方学位;还可采取“2+1+1”的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二年,去美国学习一年,再回国学习一年)获得美方学位。2、国际视野的专业建设与整合。在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沈阳师大整合原有专业,将市场营销专业,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金融方向)和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从其他学院划转到国际商学院。并在2003年和2007年先后获批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和物流管理(国际物流方向)3个新专业。截止到2009年7月,学院本科层次中外合作拥有5个专业(专业方向),在校学生3600余人。3、中外融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沈阳师大国际商学院不断探索中外融合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即:遵循国际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中西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外语教育,强化商务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和自主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反映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科技化教学理念的,有益于应用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培养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行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过程的考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教改原则,实现学院教育与人才市场的对接。
二、国外大学教学方案的精髓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分析:教学方案有如下特点:(1)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选修课占比22%。(2)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经济、管理、社会、人文、地理等广泛领域。(3)知识提供层次性。前提课程与后续课程,低级阶段课程与高级阶段课程有序搭配。(4)可选课程的灵活性。春、夏、秋各学期循环开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选择。(5)“advisor”学生选课的导师、顾问制。以解决学生自由选择的盲目性。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案例式、学生主题发言的Presentation式、小组讨论式、课程论文式、网上连接式等主导教学方法,单元测验累计式的考核方法,以及美国学生打工、参加社团活动、做助教和各种各样的课后活动,很好地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死读书本、一言堂与填鸭式的弱点,弥补了理论与实际具体结合的不足。
三、商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1、建立中西合璧的教学计划。体会到了“国外教学像点灯”的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自主性培养的指引性教育方法的精髓,反思中国传统的教与学双向被动的弊端,通过国际对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建立中西合璧的合作教学实施计划至关重要。2、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特色。实践教学通过四条主线展开。一是小学期(教学计划中每学年3周理论课以外的活动安排)利用校内实训实验室包括计算机广场、金融贸易综合实验室,模拟法庭、企业资源计划(ERP)实验室等开设大量的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二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见习、考察参观,并且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国内外各种大赛并与业务课程对接计入学业考核成绩。3、案例教学与Presentation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国外商学院的传统特色,同时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形式。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对接现代教学方法,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在沈阳师大国际商学院普遍展开。Presentation研究式教学则是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国外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我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4、双语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国际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对双语教学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修读外方学位的学生一定要用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才能不低于国外同等教育水平,达到获得同等承认的国外学位的要求。借助多媒体、internet网、PPT课件、视频、录像及各种教学软件等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能够取得传统板书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5、学位教育与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增强就业竞争力,国际商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引进相关职业证书考试课程和开展培训,如英国伦敦工商考试局LCCIEB系列考试等。并利用小学期开展系列讲座活动,职业家进课堂活动。比如经济学家、银行家系列讲座;法律专家系列讲座;企业家系列讲座;职业经理人系列讲座,等等。6、学业考核与国外学业管理的对接。几年来,国际商学院在考核方式上与欧美等国接轨,改变期末一张卷一锤子定音的传统方式,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业完成情况,许多课程的平时成绩可达到70%的比例。考核方式配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务实求真。7、创新的全员聘任制的管理体制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对教师队伍来说,聘任制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高学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端人才和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资深专家前来任教;二是聘任制又是对现有存在滞后性弊端的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聘任制下实行一步到位岗位聘任和“低职”高聘。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下的教师职称自主聘任制对教师有很好的激励——约束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8、积极探索商学本科合作办学特色的精品课建设及科研教改活动。7年的合作办学教研教改探索中,国际商学院先后获批13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获批3门省级精品课。
(摘自《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