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胜:中国有潜质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目的地国
腾讯出国讯 10月15日-17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11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在中国大饭店举行。腾讯网作为此次论坛的紧密网络合作伙伴,对主论坛及分论坛进行网络直播。同时,腾讯网为论坛平行活动中国国际教育展的官方网络、官方独家微博合作伙伴,全程报道教育展盛况。

以下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先生的致辞:
尊敬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授,尊敬的新西兰教育部部长史蒂文•乔伊斯先生,尊敬的各国来中国的大学校长、院长和专家学者,以及各有关国家教育协会的会长,尊敬的各省市教育厅的负责人和各省市教育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今天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金秋十月,特别是重阳节的今天隆重举办,2010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主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我们前会长江波,和各位秘书长一起,欢迎来自新西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几十个国家远道而来的教育界的嘉宾和朋友们,向国家发改委、外交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党校、民政部、国务院港澳办、外国专家等各有关部委,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对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特别感谢教育部的国际司、人事司,高教司、执教司、基础司,他们对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呢,国际司张秀琴会长专门到会。向参加会议的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海南等省市教育厅、教育委的领导,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领导,以及各理事单位对协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国驻华领馆对我们长期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出席今天主论坛以及昨天出席我们教育年会的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以及明天将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圆桌会议,中美商学院院长对话会,学生流动国际论坛以及明天早上关于中国和海外合作,建立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早餐会,对各位,对这个主论坛以及我们的展览,今年的展览呢,是特别的高层次,有十六个集团国家作为主展团来参加。对所有这些的努力,中外嘉宾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复苏的过程将是一个较长的,甚至是曲折的过程,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中国正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坚持把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的工作目标。中国全球上下也在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今天主题为“教育引领绿色未来—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2010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主论坛,研讨绿色发展与教育国际化等核心内容,具有特别的意义。
为什么呢?我想因为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显著特点,就是一个字,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使得不确定性越来越近。
首先全球化的进程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仍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加速推进,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也大大的促进全球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知识社会的悄然到来,更加凸显了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的根本的作用和重要性,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突破了传统的方式,不仅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而越来越多的依靠于知识对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所做出的作用和贡献。那么也就是说教育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个变化,就是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的增长方式,以及物资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临界状态。当前各类自然灾害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气侯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严重的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显得尤为的迫切。
人类在刚进入资讯社会,信息时代,生物技术时代不久的时候,便在考虑如何由我们所经历的三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以及三千年左右的农耕和游牧文化,那么取代的是工业文明,而工业文明的进程还不到三百年,如何可持续发展?各国、各界,特别是教育界都在思考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将考虑在工业文明以及商品经济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的基础上,人类将被迫,不是做出选择,而是要采取一个必由之路,就是将思考如何进入生态问题的时代。这也就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在第17次党代会所做出的一个重要的纲领性的决定,就是在我们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的基础之上,中国将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这生态文明将反哺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那么在住房建设,在交通,在能源,在制造业,在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将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变化,这不是一个选择,而这是一个必由之路。而要适应这么一个巨大的变化,如何从工业文明的时代,人类将进入到生态文明的时代,这无疑各位会同意我这样的看法,根本的一条是人的变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所有的这些变化,从根本来说,是一个理念的更新,是一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出行方式一个根本的变革。而要适应这个变革,根本靠我们自己,靠人。恩格斯在他的笔记中说,当人类第一次征服自然的时候,将会充分的享受征服自然的成果,但是当人类第二次征服自然的时候,人们会发现,他不仅受到自然的报复,而且几乎第一次征服自然的成果,也将会被削减而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在教育,这次年会的主题,是绿色发展,教育引领未来。而绿色发展,教育引领未来,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全球的合作。所以我们的副标题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各国的有识之士都越来越认识到,要适应这些变化,教育是基石,教育是未来,教育是治本之策,教育可以重塑一个社会建立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学校,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大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校,特别是大学,是绿色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大学应该首先是在气侯变化、生物多样性、新能源发展、污染治理等学术科研领域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校园的物理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的社区,包括农村,我这里所指包括小学,一个村里在中国的中心小学,也是这个村的重要的社区。那么国内外很多案例都反复说明,绿色校园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下,通过密切联系自身实际,发展出多元化的校园风格。我们教育界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说重在行动,绿色校园的建设不仅是对教育本身,将会影响城市和农村,影响各个民族和国家,这也是教育引领绿色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第三,学校还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绿色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引领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态观,包括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等我们将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准备的问题。
同时,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绿色教育体系,我想通过我们今天和明天将进行的讨论,我们也将会发现,学生再不是传统的模式,是绿色知识的接受者,教育是传授者,而学生作为任何学校一个最主要的群体来说,他们也是绿色教育的先锋,要通过学生们的带头的示范和行动,不仅在校园,在社会,在每个社区,在每个家庭,通过垃圾分捡,通过节省每一滴水,节省能源我们将会看到学校的作用,教育的作用,确实能够引领未来。
绿色的问题并不是离我们遥远的问题,绿色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教育界和学校传授知识的问题,而是最最重要的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知行合一。基于这点我想绿色教育应该贯彻人的一生,应当从小学,中学,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阶段起步,持之以恒,也就是说要从娃娃们抓起,这也是我们昨天的论坛大家觉得非常有活力,互动性非常地深。就是说包括我们在技术教育研究课程改革,研究特殊教育体系,研究教育的个性化的问题,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都和我们绿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个学生从小学的教育,包括学前的教育开始持之以恒,分阶段的普及工作,直至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的绿色知识体系的教育,才能构成完整的绿色知识的链条。绿色知识的传播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绿色校园建设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也有源源不断的创造的活力,这样我们就可以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强调要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如果说今天,今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城市是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文为内涵的生态节约型的社会,这样人们才能生活的更美好,而且将是持续的生活更美好。而且为我们的子子孙孙后代来保护这个地球,来共同发展。
那么我们教育论坛今天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所组织论坛,也让我们看到属于教育的光辉的前景,无限的机遇和同等严峻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各位同仁,各位嘉宾和朋友,今年中国教育国际协会年会还是在中国正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召开的,大家知道这规划纲要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到2020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每一次规划纲要都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大的飞跃,同时支撑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包括城镇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的速度和规模的城镇化的进程。这次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开放在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政府也是第一次在规划纲要中庄严的提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这个方针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在教育发展改革中的地位,这也是满足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国家经济社会大规模快速的发展,社会深刻的转型,对人才和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和要求,也是对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也是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国际化当然应该涵盖师生的国际流动,如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和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但是也包括中国学生和海外学生互动式的游学,这也就是中国传统孔夫子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欧洲也有游学的理念和实践。教育国际化也是师资队伍,包括学校的管理队伍的互相的交流合作,以及教师的流动,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的国际化进程,包括对外语教学,对国际理解,对跨文化的交流,对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课程,可以是国际联合的科研以及教授们之间科研成果的分享,可以是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学历和学风的互认,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对外教育的政策,还可以以比较教育相结合在一起,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和一种研究方向,以及包括为了保障和不断的改进和保障质量,以及质量的控制,以及有利于学生的国际流动,我指的是双向国际流动,那么为此我们这一次还请我们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的会长顾明远教授和各方面的专家,包括我们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及我们高校的一些名校长,在这方面进行共同的探讨和切磋。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生源输出国,中国也有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发展的潜能。我们在这次年会举办了学生流动国际论坛,就是切入了国际化的主题以及教育引领绿色未来。年会还专门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圆桌会议,这是针对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关键的举措,特别是质量保证以及有利于国际学生的流动。在这方面,中国的政府的领导,中国教育部的领导,特别是郝平部长,都对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国际学生流动,以及教育质量保证,按照纲要的要求,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在认证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来合作推进方面,他们都给予关注和支持。这也是今年我们协会的三项重点任务以及提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核心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中国教育部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迄今为止,举办了11届国际教育年会,如今我们有16个国家展团,30个国家,500多所院校参加今年的年会,达到空前的规模,开设了几十场留学咨询和职业生涯规划说明会,引导学生,引导学校、社区和家长理性的选择留学,为留学选择提供规范保证。同时也为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特别是资费来华留学来提供各种有益的服务。通过论坛和展览的形式,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针政策,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促进了中外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加强了互信,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参会代表的好评。
各位嘉宾、朋友们,今年中外教育界的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有关知识再次共商合作发展的大计,这将是一个相互启迪,多方受益的过程。我希望,我也相信中外演讲嘉宾以及各位参会代表,本着共同发展,共同建设的方针,结合自身的领导和专业经验,畅所欲言,共同努力将中国教育国际年会建设为中外教育界,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最佳平台。一个总结成功经验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经验,展现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以及经验分享和信息的传播和集散的一个平台。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周培源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和领导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倡议设立了,这是由外交部和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这方面最早开展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的综合性的民间半官方的机构,是对中国开放,特别是教育开放的明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协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对外民间交流机构,成为连接全国教育界和党和政府的桥梁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扩大到学前教育,终身教育,为推动中国教育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工作,得到了伙伴组织的认同和赞许。我们特别高兴,我们和今天到会的北美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等各有关方面的交流协会有了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我们也和国内的教育协会,高教协会,职教协会、成教协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这次会议还特别高兴和容幸,我们邀请了几位演讲嘉宾,特别是我们教育部的主管副部长郝平同志,待会儿他会给大家做重要的主导演讲,我们也特别高兴我们请来了新西兰教育和交通能源部的部长,待会儿他也会和大家分享他的重要的经验。同时我们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美国肯恩大学以及丹佛大学,以及我们和美国的教育交流协会,英国的特殊教育交流协会这些嘉宾,今天都将会给我们带来他们精彩的演讲。
我和我的同事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极力致力于推动教育交流协会在引领绿色未来,提高国际化水平方面,从民间和半官方的角度,以更加开放,更加务实的姿态和合作共赢的方针,既遵循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发展方向,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行业的声音,争取政策的支持,同时又创新合作模式与交流方式,推进中外民间和半官方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同时我们这个协会还是唯一的民政部批准的会员制单位,我们将全面的反映全国各教育厅和局,国际交流协会以及各有关院校在民间的渠道,他们的声音,遵循我们理事会所决定的方针和政策,在教育部的指导领导和支持下,使我们民间教育交流合作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这方面,毫无疑问,我们需要中外教育界,包括今天前来参加我们展览和论坛的各国教育界的共同的合作和努力,希望我们抓住这个共同的机遇,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经历变革与发展,我愿我们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满怀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教育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们迈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同的生态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后预祝2010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祝参会代表们在北京期间生活愉快,谢谢!
(责任编辑:CF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