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www.cfce.cn www.hzbx.cn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985高校国际化 > 正文

浙江大学国际交流合作五年回望

2012-11-08 22:37 作者: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来源: www.cfce.cn 浏览:
摘要: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五年来,浙大坚持“构建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全面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和发起国际著名高校联合组织,融入到世界...
【国际交流篇】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浙江大学国际交流合作五年回望

  
日期: 2011年02月25日 12:34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吴雅兰 

 
当代世界一流大学,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和促进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加强浙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既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大局、深入推进人文外交、公共外交,促进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服从服务于浙大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有效推动浙大教学科研各项工作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浙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五年来,浙大坚持“构建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全面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和发起国际著名高校联合组织,融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动圈中,与一批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在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科研领域提升了知名度,增强了影响力。
    
    
实施伙伴计划 深度合作
    
    
2006年至2010年,浙大共派师生出国出境16048人次。
    
    
“十一五”期间,浙大启动了“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它是浙大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效而启动的战略性措施,依托“985工程”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学科等,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优势,创新合作与交流方式,面向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确定若干个长期、稳定、富有实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合作。“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也不是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伙伴计划’是长期固定的合作,是优势互补,是共同成长。”外事处处长范捷平说。
    
    
“PBL学习的第一周是‘医学基础’主题,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讲一个车祸案例,让大家分析,可我们连检查数据偏高还是偏低都不知道。问题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就想着怎么通过听课和自我学习去解决问题。当一个个难题被我们攻破的时候,成就感非常大。”医学院第一届巴德年医学班的阮迪同学口中的“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这是2006年医学部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在UCLA医学院帮助下建立的八年制新课程平台体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UCLA的目标是要培养扎扎实实具有研究能力的临床医生,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不需要太多讲课,更多的是验证性实验。”基础医学系副主任夏强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医学部已陆续派出40多位教师赴UCLA进行教学学习,并对课程体系进行本土化改良。
    
    
除了教学内容的革新,医学部与UCLA落实“伙伴计划”之后,UCLA也成为浙大特别是医学部开展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向和选择。医学院目前已有18名学生分三批次赴UCLA附属医院参与为期2个月的临床训练项目。“UCLA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他们所有的操作,比如说中心静脉置管,都是有理可据的,非常规范,而在我们中国的临床实践中,可能就是凭经验操作的。”04级临床医学的严峰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伙伴计划”的一部分,医学部附属第二医院与UCLA建立了浙医二院-UCLA联合诊断中心,签署与UCLA护理学院和医院护理部的合作备忘录,实现部分临床科室科际合作对接,为最终成立联合国际医疗研究中心打下基础。
    
    
2010年10月,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医学部与UCLA医学院共同签约成立“联合医学科研教学中心”,由两校医学院共同管理,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转化医学领域及其他医学工程领域进一步开展全面合作,这也标志着双方的伙伴关系更加紧密。
    
    
除医学部外,“十一五”期间,浙大工学部、信息学部等也都找到了各自的合作伙伴。通过实施“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浙大将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增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探索实践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路子,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对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
    
    
同时通过这些合作,浙大师生了解了国外的学术动态和研究前沿,提高了水平,开阔了视野,对推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与新加坡项目 突破历史
    
    
2006年至2010年,浙大与68所国外院校新签或续签校际交流协议。
    
    
随着浙大国际交流工作由表及里、从浅入深地发展,学校、学部、院系也逐渐从寻求合作,吸引合作,过渡到实质性的合作上来。近五年,浙大不仅出现了大量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而且在双边和多边合作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角色。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起,与新加坡教育部合作,共同建设新加坡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就是在此期间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这次合作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称为是“一项创举”。
    
    
经过9个月的磋商,2010年8月26日,浙江大学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正式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两校今后六年在教学、科研、学生交流、设计竞赛和学术交流方面将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根据协议,浙大将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开设多门课程,由浙大高水平教师进行英文教学。首批课程包括:中国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国发展中技术与设计所承担的角色、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史、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沿革及应用、文化形成与创新性产品设计五门课程。此外双方还将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起,开展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竞赛,为学生及学系提供交流创意的平台。
    
    
同时双方均将互派学生进行互访交流。根据计划,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每年派100名学生来浙大交流,浙大每年也将派遣50名学生前往新加坡交流学习。
    
    
除了教育教学方面的支持,双方还将在交通、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卫生保健以及其它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并且鼓励教授学者和研究人员互访,同时浙大到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工作交流的教师将获得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培训学习机会。
    
    
要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是重要前提。之前,浙江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沟通不多,这次合作正好借助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这艘“船”出海,把浙大的优秀教师送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交流,进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师资培训。同时,又“筑巢引凤”,浙大已建成的国际设计研究院,将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全球最先进的设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作为当代中国创新能力的具体象征,浙江大学与有着“世界理工大学之最”、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枢纽美誉的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合作伙伴,这不仅充分展现了浙江大学的科技研发能力,也为浙江大学提供了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良机。这次史无前例的三方合作,将注定成为浙江大学国际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此外,浙大与包括美国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洛杉矶分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曼切斯特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法国巴黎高师、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乌布萨拉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鲍曼技术大学等在内的一批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获得了更多高水平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国际学术圈提升了知名度,增强了影响力。
    
    
融入国际大学组织 我们来了
    
    
2006年至2010年,浙大共举办了283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796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五年来,浙大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国际著名高校联合组织,融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动圈当中。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立于1997年,由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42所地处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成。2007年,结合校庆活动,浙大成功筹办了APRU第11届校长年会,达到了“让世界一流大学了解浙江大学、让浙江大学走近世界一流大学”的预期目的,对浙大的国际交流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9年,校长杨卫率团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APRU第13届校长年会,这次会上,杨卫被任命为APRU临时主席,以临时主席的身份致大会开幕词、闭幕词并主持了年度业务会议,而象征APRU主席职权的主席锤也在浙大保留一年,杨卫还以浙江大学校长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临时主席的身份出席了以“建立公共卫生合作关系,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为主题的公共卫生论坛,并应邀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经济衰退下的中国公共卫生”的演讲,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与极大关注。
    
    
此外,浙大和英国、美国、荷兰、挪威等国多所排名世界前100位的大学发起成立了“世界大学网络”(WUN);发起成立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全球大学革新联盟”的亚太地区分支机构——“全球大学革新联盟亚太中心”等,增强了浙大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与影响,扩大了浙大的国际高等教育事务参与能力,提升了浙大的办学声誉。
    
    
同时,依托“三圈两线一点”的国际交流网络,浙大也积极参与国际大平台的建设和高水平会议的组织活动。譬如,教育学院新增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成为国内唯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三个附属机构的单位。2010年2月,经评估和审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创业教育”教席,浙大为2010年度我国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的单位。2011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拟由教育学院召集联合国教科文教席联席会议,进一步拓展浙大教席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影响。通过创业教育教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APEID)浙江大学联系中心和全球大学创新联盟亚太中心(GUNI-AP)秘书处等三大国际组织平台,浙大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创业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多边合作研究。
    
    
此外,浙江大学创建或联合共建了数学研究中心、国际电磁科学院浙江大学分院、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和光通信交叉研究中心、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免疫学研究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际合作创新平台。近年来,浙大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国国家软实力、国际地位的提升,跨文化研究正在成为浙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平台。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前沿信息,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正如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指出的那样,必须做好“四个对接”,即:对内整合学科资源,对下深入到最基层,对上接轨国家战略,对外拓展合作空间。参与国际大学组织、举办国际会议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
    
    
革新留学生培养 提升品质
    
    
2006年至2010年,浙大每年在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从2712人增加到4156人,其中,学位生从818人增加到1733人。
    
    
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不仅是中国大学国际化进程中责无旁贷的义务,同时留学学位生培养的水平与规模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综合竞争力地位与声誉的重要指标。浙大2007年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首次大幅超过非学位留学生,标志着浙大外国留学生的主体正式由非学位生转向学位生。到2010年,浙大七大学部32个专业院系都有外国留学生学习深造。
    
    
“中国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同类首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只招收外国留学生。2009年,首批17名外国留学生入学,攻读中国学专业传统文化研究方向。同年,为进一步推动浙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层次合作与交流,提升浙大高水平留学生教育的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浙大启动了中外名校合作框架内中国学培养项目,并新增英语授课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向。2010年,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洪堡大学的12名硕士生成为该方向的首批留学生。
    
    
“中国学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浙大有众多优秀杰出教授来为我们上课,并指导和支持我们完成论文及相关研究项目。项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让大家受益良多。中国学教给我们最必要的知识,并以此搭建起一座东西方相互沟通、彼此认可的桥梁。”这是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硕士生Ricarda到浙江大学攻读中国学专业之后的切身体会。
    
    
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
    
    
“国际化生源、全英文教学、讨论式课程、海外经历导师、问题研究导向、实践课程、文化体验等,都是中国学专业的亮点。尤其是通过校际合作培养,吸引世界一流大学的硕士生来校攻读学位,有助于提高我校国际化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项目协调人、人文学部办公室主任瞿海东介绍说,这些留学生本身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在读硕士生,认识和体验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化,感知并理解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历程,是吸引他们来浙江大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原因。“通过做强做大中国学专业,提高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开放办学层次,更为重要的是,营造我校国际化教育氛围,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进程,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贡献。”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急需向国际社会传达自身的真实形象,国际社会也急需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认知。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中国高校“人文外交”的新任务以及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和水平。作为浙江大学“海外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的特色专业,中国学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一样,已经成为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浙大吸引留学生的主要专业。
    
    
凝聚校友和社会力量 惠教泽学
    
    
2006年到2010年底,浙江大学海内外校友会组织增加到了140余个;共接受社会捐赠签约额13.5亿多元,其中直接来自校友的就占50%以上,共资助学校各类项目620多个,资助金额折合人民币3.91亿多元。
    
    
浙江大学有50余万校友,这是学校办学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十一五”期间,“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联络体系,一支覆盖全球、关心母校发展的校友队伍,一张支撑学校发展的社会资源网络”正在形成,全球50万校友共同汇聚成一股炽热的情怀,凝聚成浙江大学薪火相承、永葆生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五年来,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致力于海内外校友的广泛联络,各地校友会组织从120个增加到了140多个。建设完成了自1916年至2010年约49万毕业生的基础信息库,校友有效联络信息数由2006年初约1万余人增加到2010年13.9万人。在节假日以及校庆日等学校或校友总会的重要日子,校友总会依托浙大校友网、短信平台和邮件群发系统,向广大校友发送祝福,一年约发送短信和邮件量达35万人次。此外还推出校友电子信息报,每两周发送一次,每次向近6万名校友发送,向广大校友及时传递母校、校友总会以及各地方校友会的情况,使海内外各地校友时时感受到母校的关心和温暖。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给国内100多个地方校友会寄盒月饼。虽然每个人可能只吃到一口,但大家说这是母校的月饼,十分感动,有些老校友吃着吃着就哭了。”浙大校友总会秘书长张美凤说,除了日常的感情联络,校友遇到什么困难,校友会也都全力以赴帮忙解决,“09年底的时候,深圳一位校友因车祸生命垂危,所有住院治疗事宜都由深圳校友分会协调解决,由于病情严重,副校长姒健敏还连夜安排了广州的专家去深圳会诊。他康复后出院的第一站就是到校友总会,给我们送了锦旗。”
    
    
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校友们积极反哺浙大。近年浙大获得的数亿元捐赠中,直接来自校友的就占50%以上,其余部分也大多数是通过校友牵线搭桥获得。2006-2010年浙江大学共接受校友和社会各界捐赠签约额折合人民币13.5亿多元,实际到款捐赠额9.1亿多元 ,并创下多项国内高校捐赠之“最”:段永平校友和丁磊先生捐赠4000万美元(当时国内高校接受单笔最高捐赠,同时等额配比基金形式开创国内捐赠先河);2001届毕业生励丹骏、钟彦华夫妇捐赠505万元人民币(当时国内高校接受的最年轻校友的大额捐赠);唐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网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2亿股权捐赠(首次接受大额股权形式捐赠)。2009年以来,共有3万多人次校友参与校友总会发起的“我爱浙大”小额年度捐赠活动,2年中已资助了200名品学兼优的学弟学妹。
    
    
现已年逾九旬的北美老学长汤永谦、姚文琴夫妇在近十年间陆续捐赠达八次之多,总额已达7000多万元人民币,饮水思源报桑梓的淳淳情谊最令人感动。09年10月,汤先生因肺炎卧病在床,当他得知化工系要建楼时,当即表示愿意捐赠。“二老已经为学校做了很大贡献,这次又捐200万美金,汤先生还在病床上写道‘感谢母校同意我做这件事’,实在令人动容。”张美凤说,每年学校都会派人专程去看望二老,而每每谈到母校,二老都会热泪盈眶,他们虽身在美国但仍无时不刻挂念母校、感恩母校。
    
    
在校友们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参与下,五年来,浙大教育基金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共资助学校各类项目620多个,资助金额折合人民币3.91亿多元。其中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逾1.1亿元,总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发放校级外设奖助学金6800多万元,受益学生逾1.6万人次;支持760多位师生赴境外10余所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资助额度达到1200多万元;支持学校更新教学和科研设施,扶植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课程的建设项目100多个,折合人民币1.6亿多元。另外通过基金会还为学校争取到国家中央财政配比资金近亿元。
    
    
此外各地校友也通过各种途径,为浙大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海内外杰出校友受聘浙大的长江学者、兼职教授等职之外,近年结合中央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部署和学校“1311”人才计划,杰出校友和知名学者回国加盟,建立浙江大学学科特区——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校友还以始业、毕业报告、论坛讲座、担任学生导师等形式返校交流,把成功经验及国际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学术成果、管理理念带给学生。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指出,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学校开放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提升师资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吸引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既积极“走出去”,又重视“引进来”,既“筑巢引凤”,又“借船出海”,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开放、自信的浙江大学在世界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己的魅力。这份魅力源自学校在交流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决心,源自学校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气魄,更源自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未来浙江大学将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刘延东同志和教育部、外交部领导近期有关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推动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方式构建学校外事工作大格局,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地开展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学校冲击国际一流目标。
    
    (吴雅兰)
(责任编辑:CFCE.CN)
分享收藏

联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中外合作办学微信公众号:CRSEDU

中外合作办学总编辑(何曜)QQ:6851451

中外合作办学学历认证QQ群:258264403

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QQ群:312766271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QQ群:348193713

中外合作办学自主招生QQ群:397108797

新浪微博:中外合作办学

电子邮箱:crsedu#163.com(#换@)

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名单

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专科名单

推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上海纽约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打造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信息服务平台!